|
發表於 2-2-2010 00:42:14
|
顯示全部樓層
以下只是簡單理論,實際都要各下親身影相,才知道真正實際效果
底片感光度(ISO)
在數碼相機還未流行前,攝影師用的是菲林(Flim),而菲林上通常也會有一個數值如 ISO50/ISO200/ISO1600等,其實這個數字便代表了底片的感光能力,數值越高,吸收光的能力越強,越適合在黑暗的環境下進行拍攝(但無論感光能力多強也不能在"完全沒有光"下的環境拍攝!)。那麼甚麼時候應該用甚麼數值的感光底片(在數碼相機便是設定ISO為甚麼數值)呢? 其實在正常情況,ISO越高(感光能力越強),訊噪便越強,在相片比較暗的區域越是明顯,大家可以看看以下的例字 (Photos from dpreview.com):

ISO 80
|

ISO 100
|

ISO 200
|

ISO 400
|

ISO 1600
|

ISO 3200
|
透過以上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到ISO 80低感光度的照片最為細緻平滑,而ISO 3200的照片便充滿訊噪了,所以ISO值並不是越高越好的。而甚麼時候要使用甚麼數值的ISO,還是待讀者也把以下的光圈和快門速度了解後再作解釋。
光圈(Aperture)
相信大家也知道"鏡頭"的樣子吧? 其實"光圈"便是"隱藏在鏡頭裏的一扇窗",試想像陽光很猛,窗的大小便能控制多少光線進入屋內,而"光圈"就是同一道理,用來控制多少光線進入相機,照射到底片上。
快門速度 (Shutter speed)
快門速度就是打開"光圈"這一扇窗的時間,時間越長,能進入的光線越多;反之時間越短,能進入的光線越少。我們也可以想像一條水管,水龍頭開得越久,流出的水便越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