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裝甲具備了與 Mark 45 相似且更加流線、圓滑的造型語言,其外表則致敬了漫畫正史裡的「尖端裝甲(Bleeding Edge Armor)」,塗裝的紅、金色塊分佈與遍布全身的微型衝擊波轉換器皆與漫畫版本的形象十分接近。尖端裝甲的設計者萊恩˙麥諾汀(Ryan Meinerding)其實也是電影美術團隊的一員,這款裝甲在漫畫裡擁有轉化為液態並儲存於東尼體內的功能,全身上下的微型衝擊波轉換器更可作為 360 度無視野死角的小型眼球使用,但《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劇組所取用的僅有其造型而已,電影裡的 Mark 46 並不具備類似的機能。有趣的是,在美術團隊早期的廢案裡,Mark 46 身上的微型衝擊波轉換器曾被設定為某種匿蹤裝置,可在掃描周遭環境後創造出全像迷彩投影,進而達成在視覺上隱去身形的效果,但這個設定最終並沒有被電影正片所採用。
與 Mark 42 以降的其他新世代裝甲相仿,Mark 46 同樣具備了完善的部件分離與快速著裝功能,亦可在拆卸後收納於東尼的私人直昇機,與機上座椅的變形著裝系統相互配合使用。結構上,這套裝甲最大的特色在於頭、頸區塊採用類似 Mark 44 與鞭狂 Mark 2 的設計,可偵測著裝者的頭部動作,在任何角度將頭盔與頸部裝甲快速向後折疊收納,不只無需再脫盔手持,也提高了穿著時的舒適性與便利性。根據劇組的說明,這個構想其實借用了《星際異攻隊》裡星爵(Star-Lord)的面罩設計,主要目的則在於移除演員臉上的遮蔽物,讓東尼可以完整、直接地與其他角色面對面,確保故事的感情張力與小勞勃˙道尼的演出不會因面罩的隔閡而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