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最大恐龍化石周五展出 (明報) 05月 17日 星期四 05:05AM
【明報專訊】科學館下周五展出200件投保值達1億元的恐龍和古生物化石,其中最大型的兩條恐龍化石昨日率先曝光,一條是亞洲最大型恐龍化石、素食的蒙古 「查干諾爾龍」,一條是雲南的「三疊紀肉
廣 告
食恐龍」,市民可從化石的頭和腿等結構分辨素食和肉食恐龍的特徵。
不過,查干諾爾龍太大型、化石太重不能裝嵌,展品其實是玻璃纖維複製品,真正的恐龍骨會「斬件」在旁展出。
香港科學館 總館長(科學)黃慶瀾表示,在戈壁沙漠出土的「查干諾爾龍」是亞洲最大型的恐龍化石,身長26米、高6米,生活在白堊紀(1.4億至6500萬年前),吃素,群居生活,與同類一起抵禦肉食恐龍的襲擊。
這種恐龍體重估計有60噸,每塊化石重達600磅,支架不足以承托,展品是玻璃纖維複製化石,但館方展出3件真實的股骨、腳骨和肩胛骨。
至於另一化石三疊紀肉食恐龍,黃指肉食恐龍數量遠較素食的少,而化石獲完整保存實屬難得。他又說,因為吃肉,三疊紀肉食恐龍的下顎較發達,牙齒較尖,性情兇猛,兩眼生在頭前方以便瞄準獵物;相反,吃素的查干諾爾龍下顎較薄,牙齒亦較小,兩眼生在頭兩側,以便在進食時視察四周是否有捕獵者埋伏。
展出「三個始祖」
除了20多件恐龍化石,200多項展品尚包括十多條恐龍演變至鳥類的過程中的「中間動物」,又稱「龍鳥」,兼備恐龍和雀鳥的特徵,部分體型大如雞隻,有牙、爪、翅膀。展覽尚有「三個始祖」,分別是迄今發現最原始的鳥類動物華美金鳳鳥、最原始的開花類植物遼寧古果、最原始的哺乳類動物攀援始祖獸,另外還有數億至數萬年前的生物如蝦、龜、昆蟲、魚和熊貓等。
展品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內蒙古、重慶及雲南4個博物館借出,半年租金約300萬元,投保額達1億元。展覽會在下周五開始,一直至11月,入場費45元,學生及長者有半價優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