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專訊】全球有4億用戶的WhatsApp傳將收取年費,引發排山倒海討論,不少用戶轟無理要杯葛,他們並非付不起區區數元,只是在這免費年代,用家都被寵壞了,有學者指免費的心魔易令人失理智。大家忘了世上沒免費午餐嗎? 09年創立的WhatsApp,收費按手機及下載時間有所不同,如iPhone版若錯過了免費下載期,要付一次過的0.99美元(7.7港元),至於Android版下載時已聲明是一年免費使用,日前開始有用戶聲稱接獲通知,免費使用期下月陸續屆滿,若要繼續使用便須付年費0.99美元。 免費變收費 心魔掩蓋理性 由免費變收費,事件惹起不少用戶猛烈批評,認為iPhone、Android版收費模式不同,對用戶不公平,也有人指開始時不收費,為何現在要收?聲言杯葛,又建議轉用另一免費的即時通訊程式LINE。 區區數元的費用,為何用家如此氣憤?有用戶也指,買得起數千元的手機,不會付不起區區8元,拒付心態猶如吃霸王餐。 現時手機上不少應用程式可免費下載,用家對免費享用視為理所當然不難理解。事實上,網絡所使用的科技如處理數據、寬頻、儲存空間等,邊際成本愈來愈低。《免費——揭開零定價的獲利秘密》作者Chris Anderson便指出,數碼網絡市場產品的邊際成本愈來愈接近零,將產品免費供應,會成為必然結果。 看看我們在網絡的活動,如用Email、搜尋、通訊及編輯文書軟件等,已統統免費以便藉此換取龐大用戶群。 全球已進入免費年代,誰還願意去付鈔?挑動他們神經的,並不關乎金額多少,而是即使只收丁點,也被視為違反常理.有專家便指,免費已成為全新的經濟模式,對消費行為起很大影響。 Chris Anderson解釋,用戶可以想也不用想去接受一件免費產品,但若然要收費,即使是很低的價錢,也會有心理關口,要衝量「是否值得」才買。 免費與收費,即使金額只是極少,也會令用戶心理上有差別,即所謂「The Penny Gap」,免費商品成為消費者必然選擇,而免費所帶來的魔力無可比擬,甚至可掩蓋理性。 《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作者Dan Ariely便曾做實驗,向受訪者售賣A款及B款朱古力,價錢分別15角及1角,受訪者紛紛比較兩種朱古力質量,最後73%受訪者選擇A款朱古力,之後實驗把價錢降低,售價分別變成14角及免費,結果選擇B款免費朱古力的受訪者大增至69%。 世上沒免費午餐 商家有竅妙 不少商家已利用「免費」成為商業策略,例如購書網站亞馬遜為了刺激銷量,推銷購物滿25美元可免運貨,結果此招在很多市場也奏效,本來只買一本書顧客,也因此多買幾本,除了法國之外,原來法國亞馬遜錯把免運費寫成0.2美元,可見免費對消費者的威力。 免費開始改變商家的經營模式,不過,世上豈有免費午餐?商家總要賺錢,表面是零收費,但背後還是需有人付錢,只在乎付鈔的是誰。 部分免費軟件便在介面設廣告欄,賺取廣告費以避免向用戶收費,如Facebook;通訊軟件LINE,則是向用戶推銷有趣圖案,吸引用戶付費下載。 部分軟件的用戶更有可能在不經不覺下付了鈔,要知道商家透過免費產品收集到的用戶個人資料,也有商業價值。部分遊戲軟件號稱免費,但若要升級過關,須付費購買虛擬武器,最後付出的價錢可能比起收費的遊戲軟件更貴。 消費者只着眼於免費,有時也未必是精明的抉擇。用戶不滿WhatsApp免費變收費,是否也是「免費」的心魔作祟? 若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消費者是否應該考慮其所提供的服務,每年8元是否值得?若然值得,付費又有甚麼問題?更何況已明言一年試用,沒免費午餐,不是大家都懂的道理嗎? |